相关推荐
- 2023-07-18 12:46:21 微党课:弘扬“红船精神”继续砥砺前行
- 2022-05-11 21:03:55 微党课:弘扬“红船精神” 继续砥砺前行
- 2025-07-20 21:03:03 2025抗战胜利80周年党课PPT(带讲稿):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
- 2025-08-13 11:10:39 党课讲稿:做到“四个必须”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
- 2025-08-13 11:04:55 党课讲稿:做到“四个必须”+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
- 2025-08-13 11:10:39 党课讲稿:做到“四个必须”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
- 2025-09-10 09:41:09 党课: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汲取奋进力量,走好新的征程
- 2025-09-10 13:49:34 专题党课: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我市实践新篇
- 2022-08-16 23:13:02 党课讲稿: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
- 2022-08-28 18:49:46 党课讲稿: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
- 2022-09-03 00:31:21 汇编1078-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理论文章党课讲稿-16篇
- 2025-08-27 18:15:30 党课: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凝聚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
- 2025-09-12 15:57:41 党课:传承伟大抗战精神,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我市实践推向前进
- 2025-08-14 22:06:32 2025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PPT: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民族复兴力量(带讲稿)
- 2023-07-18 12:46:21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书写时代华章

党课:弘扬抗战精神,继续奋楫前行
同志们,今天,我们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,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,既是为了铭记牺牲,更是为了汲取面向未来的磅礴精神力量。这片热土,在抗战史诗中写下了壮丽篇章——延安窑洞的烛光映照着《论持久战》的思想光芒,瓦窑堡会议、洛川会议为全民族抗战指明方向;千里河防线上,三秦儿女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寇铁蹄;大后方民众节衣缩食,百余万三秦子弟浴血沙场,数百万难民于此获得庇护。历史档案无声诉说:这片热土不仅是党中央指挥抗战的中枢,更是用牺牲与奉献筑起的民族脊梁。
一、深刻把握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,筑牢信仰根基。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淬炼出的精神丰碑。习近平总书记将其精辟概括为四个方面:一是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。从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的“与子同袍”,到抗战时期“地无分南北,人无分老幼”的全民动员,家国大义始终是民族血脉中最深沉的力量。抗战档案里那一张张民众缴纳“救国公粮”的清单、一双双赶制军鞋的双手、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参军记录,正是这种“为国尽责”情怀在三秦大地上的生动写照。1938年,关中平原遭遇大旱,可仅西安周边就征集军粮1200万斤,农民们说:“咱饿着肚子也要让前线战士吃饱。”渭南县一位叫王淑贤的妇女,把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棉被拆了,带领全村妇女3天赶制出500双军鞋。这些朴素的行动背后,是“国家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赤诚担当。中国共产党人冲锋在前,以中流砥柱之姿,将这种爱国情怀升华为争取民族解放的磅礴伟力,这正是我们今天干事创业最需要的精神底色。二是视死如归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。这份气节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灵魂。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战斗至最后一息,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;赵一曼烈士留给幼子的泣血遗书里写着:“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行来教育你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,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”;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壮举,无不闪耀着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。在河防前线,1939年的“碛口保卫战”中,八路军385旅一个连坚守阵地,面对十倍于己的日军,战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就用刺刀拼杀,全连120人仅有7人生还,却死死挡住了敌人的进攻。这种“宁死不当亡国奴”的气节,在新时代依然是我们抵御歪风邪气、坚守原则底线的精神脊梁。三是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。从精忠报国的岳飞,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,再到抗战中千千万万“冒着敌人炮火前进”的将士,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。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,中国人民抱定血战到底的决心,展现了“百折不挠、血战到底”的坚韧与豪迈。档案中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:陕甘宁边区先后开展了19次大规模扩兵运动,每次都超额完成任务;在“百团大战”中,籍战士占参战兵力的23%,伤亡率却高达31%,因为他们总是冲锋在最前面。这种敢于亮剑、勇于牺牲的气概,正是我们今天攻克改革难关、突破发展瓶颈最需要的精神利刃。四是百折不挠、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。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”。正是这份“正义必胜、人民必胜”的坚定信念,支撑中国军民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克服武器劣势、物资匮乏与环境险恶,最终赢得胜利。延安窑洞的灯光穿透漫漫长夜,象征着黑暗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。1941年,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封锁,“几乎没有衣穿,没有油吃,没有纸,没有菜,战士没有鞋袜,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”。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,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,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,不仅渡过了难关,更创造了经济奇迹。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、在困境中开辟道路的信念,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、实现宏伟目标的精神灯塔。
2、本文档共计 8 页,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,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。
3、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,您只拥有了参考阅读权限,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,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,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(如 [转卖]进行直接盈利或[编辑后售卖]进行间接盈利)。
4、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,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、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!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,付费前请自行鉴别。
4、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,或者侵犯商业秘密、侵犯著作权等,请点击“违规举报”。
5、您所的下载资料在参阅完毕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删除,否则产生的任何法律问题由您本人承担,与公文写作宝及其运营主体无关!